ENGLISH
当前位置: 学院首页 > 校友之家 > 杰出校友 > 正文

公卫人物叶恭绍:慈祥朴素的叶恭绍教授

发布日期: 2019-10-14


      

叶恭绍教授1908年出生于广东番禹县。1935年毕业于北平协和医学院,获医学博士学位。她在协和医学院读书期间受到了公共卫生学家“一盎司的预防胜于一磅治疗”这句名言的启示,她的朴素的为人民、为社会服务的思想,促使她选择了预防医学、妇幼卫生作为她终身为之献身的事业。

毕业后接受的第一件工作,是到北平市东城第一卫生事务所,主要任务是妇婴保健和儿童营养工作。当时,她看到来所内看病的妇女和儿童,多数是因家境贫寒,母亲没有奶水,靠面糊喂养,很多孩子由于营养缺乏而发育不良。叶恭绍从预防观点出发,决定为这些孩子改善营养,便在所内建了一个豆浆站,把大豆和一些有营养的食品混合磨成加料豆浆,其营养素可与牛奶相当,但价格仅是牛奶的十几分之一。用加料豆浆代替面糊喂养婴儿,试用一个时期后,经门诊检查身体,效果很好。其后,又加以改进,制出更容易消化的炒豆浆粉,取得了显著效果。她还把当时的研究资料,整理写成文章,发表在当时的医学刊物上。

 1942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,协和医学院被日本侵略军占领。她尝到被日本侵略者压迫的苦处,她离开了“象牙之塔”的协和医学院,到了重庆歌乐山中央卫生实验院,继续从事儿童保健、儿童营养工作。在重庆,她看到了国民党的腐败,根本不重视妇幼工作,想开展儿童接种牛痘工作都得不到经费。

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,叶教授回到北京,到中央卫生实验院北平分院工作,继续在先农坛办妇婴保健所,任所长,设有妇婴保健门诊,专为妇女儿童治病防病。有些患性病的妇女,苦于不能生育,经她诊治,许多妇女生下了正常婴儿。叶恭绍还带领助产士做家庭接生工作,对产妇定期选行家访,宣传防病知识,使这些妇女及时得到了保健治疗。妇婴保健所得到了周围居民的信任。

1947年秋,叶恭绍赴美国底特律城儿童发育进修学校学习半年,又用半年时间考察了十几所儿童发育研究机构。1948年秋回国,正准备开展新的工作时,1949年初北平解放了。她热诚地拥护第一次全国卫生工作会议所确定的预防为主方针,并向中央卫生部汇报了妇婴保健所创建3年来的工作,受到卫生部领导的重视。卫生部领导对妇婴保健所取得的成绩表示赞赏,叶恭绍受到了很大鼓舞。

1950年,叶恭绍被聘任为99905银河官方网医学院卫生系副主任、教授。由于她的工作,很快在一个公共卫生科的基础上,创建成为具有劳动卫生、流行病、环境卫生、营养卫生、保健组织以及学校卫生(后改为儿少卫生)等6个教研室的卫生系。她亲自兼任儿少卫生教研室主任。

 50余年来,她在教育战线上,兢兢业业,一丝不苟,坚持以预防为主观点从事教学和开展科研工作。从制订教学大纲编写教材,到培养中、青年教师、研究生查阅文献;她还与学生、研究生、中青年教师一道参加农村、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学与科研实践工作。她为开设专业课程主编了《儿童少年卫生学》,这是我国第一本为高等医学院校学生用的教科书,至今仍沿用这一教材的基本资料进行编写新的课本。解放以来,卫生系已有2400余名毕业生,分布祖国各地,为预防医学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,真可谓是桃李满天下。

 1962年,北京市学校卫生研究组在叶恭绍的领导下,积极开展了有关儿童少年生长发育方面的研究,并在十年一贯制的景山学校开展了长期追踪的观察,积累了资料。不幸,随着1966的“文化大革命”的开始,研究工作夭折了。但她不气馁,因为她心里装着保护儿童健康的大目标,即使在她被下放农村劳动时,她仍坚持观察儿童健康问题。

十年动乱中,北医卫生系有很多中年骨干教师被下放到西北县级以下的单位,他们用非所学,这些同志的作用不能得到发挥。1976年粉碎“四人帮”后,叶恭绍为了卫生事业的开展,多次积极向中央有关领导反映情况,促成了这些同志能够较早地回到学校任教,为解决北医卫生系的师资问题做出了贡献。

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,她心情舒畅,更加努力工作。她积极恢复儿少卫生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。多次向领导及社会呼吁,提出了《关于建立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》的建议,终于得到了国务院领导同志的热情支持、批示。经国家科委批准,在卫生部领导下,于1982年,在北京医科大学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全国性的“北京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”。叶恭绍教授任名誉所长。研究所在她积极扶植下,开展了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、心理卫生、健康教育、营养、学校环境卫生、疾病控制和青春期内分泌等方面的研究工作。

叶恭绍教授先后培养了博士和硕士研究生,已毕业博士生1名,这是我国培养的第一个儿少卫生学博士。目前叶恭绍教授每年都招收1名博士生。

自80年代初期以来,叶恭绍教授先后4次出国访问,分别到英、美、日、菲律宾、马来西亚等国考察有关儿童青少年卫生问题。加强了儿少卫生学的国际间交流。

近年来,叶恭绍主持编写了《中国医学百科全书》、《当代中国》和《新中国预防医学历史经验》等的儿少卫生部分,还主编了《中小学生卫生保健手册》和《家庭育儿百科全书》等科普著作。还两次主持了全国儿少卫生学术会议,促使儿少卫生专业队伍,在十年动乱后,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,并使儿少卫生人员素质不断提高。在她的积极建议下,于1986年底成立了中华医学会儿童少年卫生学会(现改为中华预防医学会儿童少年卫生学会)。

在叶恭绍倡议下,由国家教委、民委、体委和卫生部领导在1985年开展了全国汉族及少数民族学生体质、健康状况调查,为大、中、小学生卫生保健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科学数据。在调查过程中,叶恭绍不顾高龄,亲自去少数民族地区检查工作。她还指导研究所在清华附小建立儿童少年身心发育纵向追踪观察点,继续探索儿童生长发育过程。

叶恭绍教授特别注重科普工作的群众性和教育作用。她经常为报刊杂志写有关青春期卫生的文章,不少青少年看后向她写信求教各种问题。她把这些信看作是青少年对她的信任,每个月都写不少回信,并从来信获得的信息作为写科普文章的依据。为此她建议研究所成立了青少年健康咨询门诊,并亲自参加了这一工作,受到了群众的欢迎。

50余年来,叶恭绍撰写了百余篇论文及科普文章,发表在各种学术刊物和科普读物上。

叶恭绍教授不仅是一位儿少卫生学家、医学教育家、她还是一位积极的社会活动家。她热爱党、热爱人民、热爱儿少卫生事业。早在解放初期,她就积极热情地参加了土地革命、抗美援朝、反细菌战等一系列政治活动。曾任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。现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。她还先后任中华医学会理事、中国教育学会理事。多年来,她在完成一个医学家承担的任务外,还为北京市、为全国人民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,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也做出了贡献。

叶恭绍教授在工作中遇到问题或挫折时,从不气馁,有机会就坚持宣传自己想要做的事。她从不隐瞒自己的观点,只要她认为需要做的事对她的事业发展有利,她就会千方百计地达到预期目的。正是由于她有这种不怕困难,百折不挠的精神,使她在事业上获得了成功。

目前,她虽已年近80,但她仍身体健康、精神饱满地作为学科带头人活跃在儿少卫生事业第一线。叶恭绍教授为儿少卫生事业呕心沥血、奋勇开拓的精神,在我国儿少卫生事业做出的卓越贡献,永远值得我们学习。